排便是人类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人都必须排便,就连“小仙女”都无法避免。不过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发现,周围人和自己的排便频率是不一样的。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哪种排便频率更健康呢?
若论及这个问题,恐怕我们须先从排便的原理讲起。排便首先经历排便反射,当粪便顺着肠道的运动从结肠跑到直肠时,直肠上的感受器便会顺延着排便中枢向大脑皮层发出信号:“我已经满载了!”随后,大脑会根据人体现在所处的环境来分析是否可以排便,是否可以创造便利的条件来支持排便(也就是人能不能及时跑到厕所)。
如果人立马跑到厕所了,证明可以排,那大脑就会发出冲动产生排便反射,经历一系列的传导,促使结肠、直肠收缩,并增加一系列肌肉的运动,最终成功将粪便排出体外;若是人没办法跑厕所,大脑就会发出抑制排便的指令,使粪便原路返回到结肠内,等到有了合适的时机后再继续运动。
从表面上看,这种粪便的运动实在是有点难以接受,不过这却是机体自发的保护措施。因为在远古时期,当人类还处于类人猿时,无法自由地排便,可能会在野外受到动物的进攻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这时候如果没有抑制排便的运动,恐怕就会在逃亡中发生尴尬又危险的事情。不过现如今,这种保护措施变成了人类的自主选择,毕竟身处于文明社会的我们,很少能遇到动物袭击,但是却面临着不能随地大小便的社会规则。
既然人类可以自主选择排便时机,那么每个人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和习惯或许就会产生差异。正常来讲,人类通常一天排便1-3次,不过更多的人选择一天排便一次。有的人排便频率并不寻常,3-5天才会排便一次。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哪种排便频率更健康呢?
人排便的频率与饮食、生活习惯及遗传基因有着较大关系,久坐不动、热量摄入与消耗较低的办公室职业者可能会出现排便频率较低的情况,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人患病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还要分析他的粪便是否有异常情况。假如他的粪便性状很正常,软硬、形状、颜色和气味处于正常水平,那么即便三天排便一次也无妨,只要机体没有不适感即可。
那么,什么样的粪便才是正常状态呢?粪便呈现黄色、正常粗细的圆柱体、软硬适中即可。人类粪便有些许臭味,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吲哚、粪臭素等物质,通常是在机体摄入蛋白质后产生的结果。因此,如果是比较臭的粪便,也不意味着出现了异常情况,很可能是人吃了精细的、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食物。
另外,如果粪便呈现的颜色异常,首先检查是否食用了含色素的食物,比如多食用红心火龙果、桑葚、西瓜等水果,其中红心火龙果富含花青素,对人体有益处,不过如果食用过多,机体无法全部吸收,就会滞留于粪便中,给便便染上“血红色”,看上去比较吓人,但是没有什么危害。
不过除了这些正常情况外,若是粪便出现了其它颜色,且机体还伴有一些不适感,可能就需要通过规范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理自身健康了。比如粪便中含水量较多、不成型,这可能是肠道有炎症的结果,医院就诊并遵医嘱吃药;粪便过于干燥,可能是机体内缺水,需要通过摄入足够的水来解决。
另外,如果粪便颜色比较异常,尤其是呈现红色、黑色,那么需要格外重视。比如柏油样便,指的是大便像柏油一样又黑又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指证之一,如果疑似出现了柏油样便,并且可能还伴随着剧烈的腹痛、呕血,需要赶紧就医。
粪便还可以根据气味来分辨,正常来讲粪便会有少许臭味,而长时间未排出的宿便或者因消化道炎症而排出的异常粪便会具有刺鼻的味道。另外,肠道内菌群紊乱也有可能使粪便具有发酵的味道,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肠道菌群。
还有一种与排便息息相关的病症,在人群中发病率非常高。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可以说是人类的公敌。由于现代人不少都有久坐的习惯,(这或许与我们从小在学校上学时被规定不可以随意在课堂上乱走有关)导致静脉丛病理性扩张,或也有学说认为痔疮是由于肛垫下移造成的。无论其原理究竟是什么,痔疮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烦恼是源远流长的。
如果发现自己得了痔疮,除了购买一些常规的非处方药外,还需要注意饮食和作息。“管住嘴、迈开腿”同样也适用于痔疮患者,如果想要缓解排便痛苦,最起码得先改善粪便的性状,使之容易排出,这样才不会加重病情。否则如果不注意喝水、运动,粪便又干又硬,因排便产生的摩擦很有可能会使痔疮破裂。
以上就是有关于排便的知识,综合内容我们会发现,排便与饮食息息相关,无论是三天一次大便还是一天三次大便,只要机体处于正常的状态,肠道就都是健康的。对于消化道的健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作息和饮食的规律性。
(文章《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哪种排便频率更健康呢?》部分图片为网图;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