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人体生命之本,先天之本,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与肾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肾只有虚证,没有实证,所以补肾方剂在治疗上越发显示其重要位置。肾虚证有阴虚、阳虚之分,故补肾方剂亦有补肾阴方剂和补肾阳方剂之别,临床当认真辨证,予以对证施治。
张大宁教授提出的“心—肾轴心系统学说”“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的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疾病、老年病及抗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介绍异病同治的肾虚血瘀论。
异病同治的肾虚血瘀论
不同病种的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具有一个共性,即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肾虚和血瘀的表现。且这些肾虚与血瘀的病证之间存在着某些特定的关系。“肾虚”与“血瘀”几千年来一直作为独立的病因病机指导着中医临床,始终未能将“肾虛”与“血瘀”完整、有机地统一起来。而我们经过多年的中医肾病临床实践发现,临床上出现的肾虚与血瘀不是孤立存在的。肾虚必兼血瘀。肾虚是本,血瘀是标;肾虚为因,血瘀为果,反过来血瘀又构成新的致病因素,又从多方面加重了肾虚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各类疾病。因此,肾虚血瘀是各类老年病、慢性病和人体衰老的共同病理基础。张大宁教授在年提出了“肾虚血瘀”的概念,并在临床应用中加以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肾虚血瘀论”。
肾虚导致血瘀,肾在生理病理上的改变,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肾虚元气不足,无力推行血液致气虚血瘀;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血脉致血寒而凝;肾阴不足,虚火炼液致血稠而滞;肾精不足,经脉空虚致血脉不通。清代医家王清任曾言:“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素问?调经论》中“血气者,喜暖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寒则气收,血行不畅,亦可致血瘀。血之源头在于肾,肾精不足,血源匮乏则血少,少则血液运行迟缓。正如张锡纯所言:“或纵欲过度气血亏损,流通于周身者,必然迟缓,血即因之而瘀。”老年人血行障碍,瘀血形成,主要是由于肾虚亏损、元气不足、阴阳虚衰所致。血瘀加重肾虚,血瘀流通,病不得生,人体以气血流通为贵,人的精神活动无不依赖血液的供给,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言:“血液灌溉一身,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柔和,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润颜色、充营血,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通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血液在血脉中,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输送营养,濡润脏腑,代谢废物。浊气通过血液,运输至肺,呼出体外;运输至肾,经膀胱排出体外。因此,瘀血停滞,血行不畅,使脏腑得不到正常的滋养,功能减退,代谢废物堆积体内,*害机体,随着瘀血的加重,血脉受阻,又易发生老年病;血瘀使组织灌注不足,缺血缺氧,细胞凝聚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流量减少,加重了肾虚。总之,肾虚影响了血脉的运行,使血液瘀滞,瘀血内蓄,营养运输障碍,不能保证“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愈使肾精不足,加重了肾虚。
肾虚血瘀是“久病及肾”和“久病多瘀”的结果,也就是说肾虚血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基础,是各类慢性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基础。肾虚血瘀是各类疾病共性的表现,即疾病的非特异性反应。抓住了肾虚血瘀这一病因,对于治疗各类慢性病、老年病及研究各种疾病的共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办宣传
编辑:常泰然
校对:雷春香
责编:陆静
往期精彩内容
市中研附院明星医生之——听张智龙教授谈针灸治疗糖尿病
援疆专家下乡义诊助力精准健康扶贫——市中研院援疆干部积极参加年“国家扶贫日”义诊活动
在学思践悟中守初心担使命
医院来了,您会熟练操作吗?下载App,教您使用手机完成线上诊疗
市中研附院明星医生之——听张宗礼教授谈憋尿伤肾
点击“阅读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