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下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复制链接]

1#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包括空肠、结肠和直肠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分为急性大出血、活动性出血和隐形出血。据估计下消化道出血每年发病率为0.2‰,而在年龄超过80岁的人群中增至2.05‰。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1.肠道肿瘤结肠癌、小肠肿瘤;2.肠息肉及肠息肉病;3.炎症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出血性肠炎、肠结核等;4.肠道血管性病病变血管发育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缺血性肠炎等;5.憩室;6.医源性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量小者可无临床症状,或仅粪便隐血试验发现;小量反复出血可引起贫血,大量持续出血可引起休克。其中结肠出血占80%,小肠出血约占20%。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为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不伴呕血。但出血量大的上消化道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便;高位小肠出血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在肠腔滞留较久亦呈现柏油样便。

内镜检查可直视观察病变范围、性质、程度,在检查过程中获取病理组织,对息肉、早起直肠癌可予以切除,进行电灼止血。但对于急性期出血量大的患者,由于肠道准备差,生命体征不稳定,会严重影响镜下诊断和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无论出血病变是否确诊,均是紧急手术的指征。与上消化道出血不同,下消化道出血需要手术治疗的仅占15%,急诊患者死亡率为5%。由于下消化道出血多为老年患者,该因素使死亡率增加至20%。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小肠急性出血,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动脉造影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明确诊断,同时可进行有效止血,更适宜于大出血又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患者。在所有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需要介入干预者占15%~20%,治疗方法主要有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和药物灌注等。

既往认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下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主要是诊断和定位,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活动性出血,主要采用灌注加压素、以期获得暂时性止血效果,为后续外科治疗赢得机会。近年随着微型导管技术的普及,超选择性栓塞术已成为救治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技术。

病例汇报

9岁男性小儿患者因“肠穿孔”行“肠穿孔修补术”,术后1周出现便血,超选择动脉造影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回盲支出血及畸形血管(图A),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后,造影仍显示对比剂溢出(图B),再次经微导管推入3mm×3cm微弹簧圈1枚至出血部位直小动脉后出血停止(图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