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当王女士的先生听到“母女平安”四个字后,长吁一口气,激动又欣喜的泪水止不住的流,不停的念叨着:“多亏了你们啊,万幸来到医院,遇到了如此专业负责的综合医护团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只有他知道在这短短的72小时,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
缘由:产妇面临病危
“叮铃铃....”
产科病房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有一个23岁的外地患者,孕37+1周,血小板1x/L,血压高,全身有出血点,已由门诊护士护送至病房”.
门诊产科李莎医师急促的打来电话。
到达病房后,徐春慧主任医师立即到病人床旁查看患者。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产科医师,徐春慧主任医师意识到了病情的严重性。
了解到患者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已18年,在没有经过孕前风险评估的情况下自行怀孕,孕期血小板曾检查结果为0x/L,正常人的血小板为x/L,也就是这位产妇的血小板不到正常人的百分之一,不及时抢救,随时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徐春慧主任医师继续了解情况后得知:该产妇曾应用泼尼松及丙种球蛋白均效果不佳,患者又自行停药。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患者为“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贫血、宫内孕37+1周待产”。
徐春慧主任医师当机立断决定:“迅速抽血,联系输血科,同家属谈话,书面告病危!”
紧张:争分夺秒抢救
情况十分紧急,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兵分两路、齐心协力冲上去准备,这边护士们麻利地抽血、备皮,另一边医生们则快速的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同输血科联系,催促尽早配到同型机采血小板。此时,患者已足月,随时可能宫缩发动,若不及时补充血小板随时有内脏自发出血的可能。抢救小组立即将病情汇报给鲍志敏主任,鲍主任指示请我院血液科会诊,建议输注机采血小板后尽快终止妊娠。
次日上午08:00,同输血科联系,告知经过多方联系,配到2个单位的同型机采血小板,
11:40-13:10分,输注完2个同型机采血小板后急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40x/L,考虑血小板生命周期短,科室副主任蒋晓辉建议输注完血小板后急诊行剖宫产术,否则输入的血小板很快就被破坏掉。术前备悬浮红细胞4u及冰冻血浆ml,与此同时,手术室中的所有抢救人员均已到位,并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严阵以待。
进入手术室后,麻醉,输液,消*……一系列抢救措施紧张有序进行着,鲍志敏主任任总指挥,由产一科副主任蒋晓辉担任主刀医生,管床医师刘舒鑫共同执术。蒋主任精准快速地开腹,刘舒鑫医生配合默契,迅速娩出胎儿,立即交于在手术室严阵以待的新生儿科医生手中。
“哇....”,宝宝响亮的啼哭声让人紧张的神经顿时稍稍放松,可随着新生儿科汇报“宝宝的下腹部及双侧腹股沟处有散在出血点”,顿时让人神经一绷,新生儿被迅速转至新生儿科继续治疗!此时产妇血小板极低,凝血功能差,患者子宫收缩差,立即缝扎胎盘剥离面,注射多种缩宫药物,终于出血止住了。最终,在产科、儿科、血液科、麻醉科、手术部及输血科等各个科室的通力协作下,王女士转危为安,手术顺利完成,王女士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母女双双平安
术后产妇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急查血小板迅速下降至1x/L,孟鹏飞主任组织科室讨论,并请血液科会诊,给予激素治疗,血小板渐升至18x/L,全身出血点明显减少。针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问题,转入我院血液科治疗。术后3天,新生儿科也传来了好消息,宝宝的血小板也由最初的1x/L,逐渐升高至40x/L,生命体征平稳。
王女士病情危重,之所以抢救成功,是我们专业知识扎实、临床思维清晰,医院的多学科会诊制度,我们专业的抢救团队团结协作,默契配合。我们也再次提醒大家:对于既往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孕期应进行系统的围保检查,尽早入院待产,精确的诊断、及时的处理、果断的手术是保障母婴健康的三大法宝,守护母婴健康,是我们每个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
什么是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呢?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指不伴有其他病因的单纯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ITP在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为1/0,约占PT的5%,是孕早期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病因。ITP缺乏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属于排除性诊断。大多数ITP患者孕前会有瘀伤、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病史,并且血小板持续呈低水平,不会出现脾大等临床症状,外周血或骨髓抽吸检查可能会发现巨核细胞。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什么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反复皮肤黏膜出血,轻者仅四肢及躯干皮肤出血点、紫癜及瘀斑,外伤后止血不易等症状,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生殖道、视网膜及颅内出血,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时易发生大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