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6日,医院、医院等单位的名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后返回北京。
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山河无恙,春暖花开。
4月6日,4支支援湖北医疗队凯旋抵京,首都机场以“三重水门”最高礼遇为白衣天使洗尘。名抗疫勇士在守护武汉72天之后,终于回家了。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生命重于泰山。来自全国各地和*队的4.2万名医务人员星夜驰援,与湖北医务人员并肩作战,点亮生命之光,谱写爱的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致敬医护,共抗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浴血奋战,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在大考中不辱使命,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越快越好!”身患渐冻医院院长张定宇一直奋战在一线,顾不上被感染的妻子,夜以继日地与病*赛跑。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一批批白衣战士冲向江城武汉,冲向疫情一线,冲向最危险的地方,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医院肿瘤科的“95后”护士李慧写下铿锵誓言。在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人是“90后”,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
“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不能做事了,对不起……”一句朴实的话,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位大眼睛的姑娘——广东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医院内科ICU护士朱海秀。
“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20岁的刘佳怡随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医院悉心照料患者,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千钧重担。
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倚靠在高铁餐车座椅上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刷屏”,让许多人“泪目”。
“这回我把胆留在武汉了,与武汉人民肝胆相照了!”做完胆囊摘除术后3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带着中医团队奋战在了一线。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陈薇、王辰、仝小林、*璐琦……他们是院士,更是战士。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组建院士巡诊团队,成立联合专家组,诊疗方案不断推陈出新……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生命。
“46床急需插管吸痰,插管非常困难!”听到呼叫,陈红一路小跑着赶了过去。这位有着39年*龄、35年护龄的护士长,医院护理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从3月上旬开始,医院每天都有一位白发医生坐着轮椅上班。他就是上海中医院队长方邦江。走出隔离病区时,他右膝关节意外扭伤,第二天就开始坐轮椅到雷神山上班。
医院隔离病房的走廊上,一对身着防护服的医护夫妻偶遇,他们通过声音和眼神认出了彼此,监控录像记录下了那短暂而又温情的一幕。50天后,他们才再次深情拥抱。
“我不能倒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医院院长刘智明一边打点滴,一边坚持工作。他拼尽全力,生命定格在51岁。
“有事叫我,我来!”年仅29岁的医院医生夏思思坚守抗疫一线,用生命守护患者,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永远离开了。
让我们记住英雄的名字,让我们记住天使的身影。
“是你们,送来了春天”
4月5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出院和转院,医院、医院、医院、北医三院4支支援湖北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房正式“清零”。
在护士站旁边的墙上,一封封感谢信无声地诉说着患者的故事。医院护师张静说:“当出院患者把我的名字叫出来的时候,我热泪盈眶。这种美好的回忆,让我终生难忘。”
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医院,武汉16医院全部休舱,累计收治1.2万余人。全国94支医疗队、多名医护人员成为“方舟勇士”。
医院是中国抗疫史上的一大创举。“医院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了迅速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说。
全国中医队伍同舟共济,尽锐出征,近名中医人员的身影医院。
2月7日,医院医疗队在天河机场医院医疗队。“王牌”相逢,医护人员们隔空喊话、互道“加油”。3月17日,还是在天河机场,昔日战友再度重逢。“来我们四川吃火锅。”“来我们山东吃煎饼卷大葱。”欢声笑语的背后,是英雄们一个多月里舍生忘死的奋力拼搏。
“请把你们的名字写在防护服上,这样就能永远记住你们了。”3月17日,一位志愿者向即将离去的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提出请求。这个春天,白色防护服成为英雄的象征。
“硬核搬家式援助,给力”“是你们,送来了春天”……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精心设计了32幅海报,向所有参与这场战斗的医疗队员们致敬。
“幸亏有你们,我们康复、武汉安康、山河无恙。白衣战士们、恩人们,回去好好休息,与家人们团聚快乐!”这是一名患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