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记者/何雅柔见习记者/郭珊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近日,22岁的年轻小伙子小陈因喉咙痛、医院就诊,短短一周时间内经历了多脏器功能衰竭、昏迷、心脏骤停等凶险急症,命悬一线。医院医院专家立即牵线,为小陈转入医院开通生命绿色通道。经多学科协作诊疗、上下联动快速转诊,最终治疗挽救了这一年轻生命。
最初只是喉咙痛、乏力
快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情况
据了解,小陈因为出现喉咙痛、全身乏力医院治疗,经治疗无好转,加上他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被紧医院消化内科。“小伙子的病情发展十分迅猛,快速出现了急性肾衰、心衰、肝损伤,情况危殆。”中山一院医务处副处长、血管外科副主任、医院副院长李梓伦主任医师介绍,医院立刻组织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并转入ICU进行生命支持,成功稳住患者生命体征。在患者病情继续恶化的同时,李梓伦主任医师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马上联系了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吴健锋主任医师,安排患者的转院事宜。
5月11日,小伙子从中山一院急诊入院,转入重症一科,入院后已经处于神志不清,处于浅昏迷的状态,全身多个脏器都处于衰竭状态,肝功能肝酶水平超过正常值50倍,肾功能无尿,严重酸中*和高钾血症。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吴健锋和副主任陈敏英、刘紫锰主任医师立即组织抢救并启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患者的循环和生命体征逐渐稳定。ECMO技术是俗称的“人工心肺”,是急救重症领域最复杂、最尖端的技术,可以说是各种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救治严重心肺功能及循环衰竭病人的最后希望。
少见主动脉窦瘤
一发病进展迅猛危及生命
经检查,心血管医学部副主任、心脏外科梁孟亚副主任医师,超声医学科张婧薇医生,进一步确认了患者的心脏结构性改变,明确罪魁祸首为右冠窦瘤破裂,心内右向左分流,导致患者急性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引起脑、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据心脏外科梁孟亚副主任医师介绍,主动脉窦瘤是一类比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患者合并有室间隔缺损一类的先天性缺损。由于正常的主动脉窦缺乏组织支撑,窦瘤在血流压力作用下会逐步增大并向右心房突出。患者年少时通常没有症状,但随着窦瘤逐步增大瘤壁变薄,在某种原因如患者忽然用力等偶发因素下会发生破裂,造成左右心相通,大量血流经破口流向右心,造成严重心衰。
这类患者的特点是心衰发生急骤,进展迅速,肝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恶化。“通常肝功能衰竭是心脏手术的禁忌,仅靠药物治疗肝肾功能是无法好转的,同时会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医生实施紧急心脏手术才能逆转病情。”梁孟亚解释道。
主动脉窦瘤破裂,大量血流经破口流向右心,造成严重心衰。
26分钟完成窦瘤修补手术
术后第二天撤离ECMO
明确病因后,吴钟凯主任与科室内相关专家制定了应急预案,需要尽早进行急诊心脏手术修补缺损。由于患者需要ECMO维持循环,体外循环科主任荣健主任医师设计了术中ECMO与体外循环过渡的方案,保证了过渡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主麻医师麻醉科肖亮灿副主任、李禹杭医生接送患者并完成所有穿刺麻醉操作,保证整个麻醉过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入手术室后,血流动力严重不稳定,李毅医生和曹璐医生通过药物和机器控制保证血流动力学尽量平稳的同时,还要兼顾全身各重要脏器的充分灌注,为术后器官功能恢复、顺利脱离生命支持设备打通重要的一环。
5月12日,在吴钟凯指导下,手术由梁孟亚主刀,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团队在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了患者的窦瘤修补手术,修补时间仅用了26分钟即完成了主要手术步骤,术后患者血压稳定。当天晚上11点,患者回到了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ICU进行后续治疗。
手术图。
5月13日上午,心胸外科ICU主任陈光献主任医师、唐白云主任医师、张文波副主任医师评估患者情况,认为应争取尽早撤离ECMO,以减少ECMO抗凝、微栓等对凝血功能的干扰,减少脑出血、感染播散等并发症风险。当天上午患者便顺利撤离了ECMO。陈光献说,ECMO的成功去除,让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凝血功能紊乱、脓*症等并发症的治疗方案变得更加清晰条理化,每一步治疗都扎扎实实推进。
经过三天的器官功能支持、液体平衡控制、内环境维护,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逐步改善,患者在术后第四天恢复清醒,术后一周转回心脏外科普通病房。目前患者恢复良好,肝肾功能已恢复接近正常,能进食与下床行走。
“该患者的成功施救也是中山一院医院成效的缩影。此次救治充分发挥了上下联动快速转诊机制,也发挥了医院心脏外科、重症医学科、体外循环科、手术麻醉中心等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机制,专家团队精准找出致命病因并实施紧急高效的一系列抢救,最终挽救了患者生命。”医院副院长李梓伦主任医师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