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长,甚至伴随终生,如何依据检查结果判断病情变化和疗效呢?
肾脏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和浮肿。其中蛋白尿和高血压对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
蛋白尿越少越好,最好是在正常范围,其次是控制在0.5克/24小时以下,蛋白尿对治疗的反应因人而异,其中病理改变的性质和程度是影响疗效最主要的因素。
血压,一般患者建议控制在/80mmHg或以下,蛋白尿在1.0克/24小时以上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75mmHg或以下,高齡患者可以适当放宽。高血压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非药物因素降压(包括减轻体重、低盐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酒),血压一定可以降到合理的水平。
血清肌酐主要是体内肌肉分解代谢的产物,由肾脏排出体外。若是急性肾损伤导致的血清肌酐升高,病情恢复后血清肌酐可以下降。若是慢性肾脏病导致的血清肌酐升高,治疗只能延缓血清肌酐升高的速率。
血清肌酐会有变化,有波动,但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肌酐变化的趋势是进行性升高。没有药物可以降低血清肌酐,急性肾损伤只有等肾脏功能恢复后,血清肌酐才会下降。慢性肾脏病进展到一定程度,血清肌酐显著升高,只有通过血液透析(俗称人工肾)、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才能清除体内的肌酐。血清肌酐升高无疑是病情进展的标志。
除了血清肌酐外,肾小球功能的其它常用指标包括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和胱抑素C。
其中肾小球滤过率计算临床最常用的是依据年龄、性别等参数结合血清肌酐估算的,正常人40岁以后,肾功能开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约以1ml/min.1.73m2的速率递减。
尿素氮和胱抑素C也是体内的代谢产物,其中尿素氮除了受肾功能的影响外,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肾血流量减少、发热、感染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血尿素氮水平。
相比血清肌酐,胱抑素C作为肾功能不全的标志物应用于临床时间短。理论上,胱抑素不受年龄、性别、活动量、肌肉量和饮食的影响,但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患者,血清胱抑素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其在肾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有待于临床进一步验证。目前应用于肾功能状态评估最为二个重要的指标是血清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