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慢性肝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和我国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红阳院士对肝癌早期筛查的科普讲解。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其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中晚期症状则较多,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块等;部分患者有低热、*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该病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
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和(或)丙型肝炎病*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推荐,对于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日本较早实施乙肝、丙肝筛查计划,相关数据显示,在确诊的肝癌患者中,BCLCA期(早期)肝癌占60%~65%,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地区早期肝癌10%~30%的占比,这说明分层监测有利于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根据我国肝癌流行病学、规范和指南,我们推荐筛查的目标人群为慢性肝病或有肝癌家族遗传史者,尤其是40~75岁的男性。
目前肝癌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影像学,其中,B超由于具有便捷、无创、经济的特点,成为最常用的肝癌筛查手段;
第二种是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等,已作为临床筛查肝癌的血清学标志物;
第三种是CT核磁共振技术,该技术可用于进一步筛查高度怀疑患肝癌的患者。
国家卫健委建议: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需至少每半年检查1次。血清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血清AFP≥μg/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作对比分析,这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和新型标志物,也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特别是对血清AFP阴性人群。
目前国内外指南主要推荐肝脏超声检查联合血清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其中高危人群建议每隔6个月至少进行1次检查。近年来,我们提出根据风险等级对高危人群进行分层管理的“金字塔”式筛查方案,同时,为了弥补现有技术在早期筛查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方面的不足,我们还积极探索开发包括外周血游离核酸全基因组测序等的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血浆中特定的一组肝癌极早期标志物,极早期预警肝癌的发生。
—作者简介—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主任医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博导。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主任。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是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
来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