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友谊医院见闻这里的人似乎都有双重性格北
TUhjnbcbe - 2024/9/1 17:39:00
“对,你最乖了,咱们得听大夫的,配合治疗。”医院急诊重症抢救室,19号病床上,一位84岁的老年患者蜷缩着侧躺,双目微闭。一位中年女士俯身在他耳边,放缓语速劝说着,右手一下下地轻拍老人后背。“爸,好不好?等咱治好了,就回家”“知道您是担心儿女着急”……三五分钟后,老人长出一口气,微微点了一下头。女家属立刻直起身子,刷刷几个大步走到值班台,急着说:“做,我们做手术!”不等她说完,负责19床的急诊科医生王斯佳已经放下笔,蹭的站起来,抓起电话边拨号边跟家属确认:“好的,您已经跟病人沟通好了?”女家属点点头。王斯佳把话筒放在耳边说:“耳鼻喉科么?患者同意配合止血治疗,什么时候过去方便?”一分钟内,王斯佳为患者联系好手术治疗时间和一些护送细节。同时,她还开始着手为一位刚过世的患者家属填写死亡证明。透过起了薄薄一层哈气的护目镜,王斯佳轻声嘱咐:“有些细节需要您仔细核对,别急,看仔细。”医院急诊科不大,分成诊疗区、留观区和抢救区,只要走进这里,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仿佛都有了双重性格。“三线”大夫葛旭手里拿着一张A4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印着一行行的小字,每走到一张病床前,她都要将纸凑近到眼前,用手指着读,然后再去跟病人交流,“睡醒了没”“感觉怎么样”。之后才会开始一系列的检查。所谓“三线”医生是当日急诊科的总负责人,她手里的纸是交班记录。上面记录着每一个病人的病史、诊断、治疗等情况。不和病人交流的时候,葛旭的语速会不自觉地加快:“急诊讲究效率,所有内容都打印在一张纸上,大夫拿着方便,所以字号恨不得要用最小的。”除了查房,葛旭的两部手机不时响起,还有办公室座机有时会点名找她。“一位患者因为肚子疼凌晨来急诊拍了CT,现在结果出来却找不到患者了。”联系患者,和相关科室核实病人此前就诊、检查情况等。葛旭经常接着电话,大步穿梭在抢救室和留观区间处理各种难题。这段路,“滴滴”“嘟嘟”各种设备工作的声音交错,一台台监护器上,79、88、86、89……一个个数字闪烁着。留观区,十余位患者的情况都在一个半人高的显示屏上实时刷新。发热、胸闷、心悸、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护士、大夫马不停蹄,换药、治疗、解答患者家属的各种疑问。20床的患者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她努力弓起上半身,喊着要小解。一位护士走过去,安抚地握住老人的手,帮她躺好,掩了掩被子,和她耳语了几句。“早就插好了尿管,但是她年纪大了,总是记不住。”带着护目镜的护士小声解释。人急偎亲,每一次患者的呼唤,每一次家属的发问,医护工作者都尽量停下脚步,详尽回答,但是医护工作者间彼此的交流经常是简明扼要、边走边说——一个大步赶去看下一个患者,一个猛追“刨根问底”。急诊诊疗区,护士马丹迪仔细核对后把单据交还家属,解释说:“您这些手续已经办完了,可以去病床边稍等,一会儿会有人来帮您办理住院,这张单子要保存好,有什么事儿您再喊我。”马丹迪年纪不大,眼神里透着光,眉眼弯弯地说:“家里人也担心,但更多的是支持,我们护士长已经去武汉支援了,我也报名了。我和同事们随时准备着。”几乎每一位友谊急诊人都和她一样,时刻做好准备。急诊科主任王国兴刚开完交班会,就急匆匆地赶往通州院区值班。“医院援鄂医疗队已经飞抵武汉,13位医护人员里就有两名是急诊科的,我们期待他们平安回来,时刻做好准备支援他们,更要在家做好工作。”他说“医务工作者是最知道疾病凶险的,但坚守是我们职责所在。”最近网络有句流行话: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我们,年,我们守护这个世界。医院急诊科,每个人都是“我们”。17年前,葛旭上大学一年级,如今,她是一位7岁孩子的母亲,她说:“抽空会给他讲防控知识,但更多时候需要老人帮着照顾。”17年前,王斯佳还是一名初中生,她笑着说:“选择来急诊,因为当时急诊科缺人啊。”她的儿子刚8个月。她说:“我老家是湖北的,今年过年也没有回去。这些都不是困难,家里一切都好,我很满足。”没有豪言壮语,甚至没有鲜花掌声,急诊科的大夫们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他们不曾退缩,自有清风入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友谊医院见闻这里的人似乎都有双重性格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