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异物通常是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较常见的急症,但现在看来,这并非是小儿的“专利”了,成人消化道异物也屡见不鲜!下面先见识一下。
小儿吞食异物,防不胜防
探索、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3个月到2岁的这段时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口欲期,是一段用嘴巴来探索世界的过程,即家长们所说的“什么都往嘴里放”的时期,需要家长们时刻警惕孩子的行为,尤其尖锐的物品不要摆放在孩子的“势力范围”内。
6个月到6岁之间为消化道异物的高发年龄,吞入的异物常见为:硬币、小玩具、首饰、纽扣、果核、动物骨头、磁铁、电池或大块食物等,甚至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吞不下的东西。
成人消化道异物自有成人的特色
我们曾取过的消化道异物有:鸡骨、排骨、鸭头、枣核、鱼刺、鱼骨等;有食管病变的人更容易出现食道异物,导致病人吞咽困难、胸痛、胸闷或窒息感;另有主动吞食(自杀等原因)或放入直肠异物的,比如钉子、钢针、碎玻璃等。
消化道异物的危害
消化道异物可导致消化道粘膜的糜烂、出血、溃疡,甚至穿孔、严重感染,异物游离至腹腔、胸腔伤及重要脏器,严重者可致大动脉出血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发现消化道异物怎么办?
1.停止进食、催吐、导泄。如果发现孩子或成人误吞异物,尚未发生呛咳、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窒息缺氧表现,先不必过分紧张,不要想方设法在家“折腾”,应立即停止进饮食,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
2.选准就诊科室。小儿消化道异物者应首先就诊小儿外科,或者如果感觉异物在咽喉部,不论小儿或成人应先就诊耳鼻喉科(夜间或非正常工作时间先到急诊科再联系相关科室),遵循专科医生的意见给予进一步处理。如果咽喉部不能发现异物,再联系消化内科进一步处理。成人消化道异物患者由消化内科(必要时需要普外科或胸外科)负责管理;而小儿异物患者应由小儿外科或耳鼻喉科负责管理,内镜医师协助处理。
3.选对检查措施:不推荐先行食管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以免影响取异物过程中的视野或判断风险、增加手术难度,应尽量行CT或X线检查来判断异物位置、与血管的关系或异物的个数。必要时根据医生的要求再行食管钡餐或消化道钡餐检查。
4.信任医生,科室协作。绝大多数消化道异物可以通过喉镜、胃肠镜以微创手术的方式取出,一旦异物跑出了内镜的“势力范围“,则需要小儿外科或普外科、胸外科、麻醉手术室等出手急救。多数健康的成人年可以通过普通(非麻醉)的急诊内镜完成取异物术,但小儿、有精神障碍疾病史或通过吞食异物自杀未遂的人或病情需要外科行胸或腹部手术时必须在麻醉状态下才能够完成急诊取异物术,此时需要家属或患儿家长提供真实的最后进食时间、疾病史等信息,不能因急于手术而提供虚假病史,从而增加麻醉等风险。
5.异物取出,谨慎观察。尤其对于临近大血管或透壁、穿孔的消化道异物,需要严密观察并发症;术后仍然需要遵医嘱,不能跟着感觉走。
消化道异物,预防是关键
1.小儿进食,大人警惕:进食时,勿逗笑或呵斥孩子;玩耍或哭闹时,勿用食物诱哄孩子。大人进食,宜仔细,勿走神。
2.高危物品妥善存放:硬币、纽扣电池以及剪刀、缝线针、棉棒或牙签等尖锐物品勿摆在孩子的“势力范围“;婴幼儿玩玩具时,成人全程监护,勿走神;幼儿衣物宜简单舒适,不让奇异的饰品引其好奇、撕扯。
3.加强宣教。不论小儿或成人,保持良好的进食、行为习惯是保证消化道安全的硬道理,心存消化道异物的风险意识是促进医患和谐的大宗旨。今后,一旦发生消化道异物,还要犹豫或争论吗?
本文作者:王太平
来源:医院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