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进入发病高峰,
重点人群需了解的六个常识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全球分布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高发地区之一,长期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时值秋末冬初,进入该病流行高峰时节,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幼儿、教师及家长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知晓率,增强大家的自我防护意识,现整理相关知识与大家分享。
一、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以“发热中*症状、出血外渗征、肾脏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危重病例可以出现难治性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代谢性酸中*、脑水肿、脑出血、脑疝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而死亡。
二、有哪些症状和体征?
症状——突然发病,畏寒,高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可以有全身肌肉酸痛、困倦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体征——“三红”(面红、颈红、胸红);球结膜水肿、出血;皮肤出血点(常见部位为胸背部、腋下,尤其是以腋后线处常见,多表现为针尖样条索状、搔抓样出血点);黏膜出血点(软腭、眼结膜片状出血);腹部压痛,甚至反跳痛;双肾区触痛、叩击痛;注射部位皮肤瘀斑、口腔牙龈出血等。
三、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被吸入。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有病*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工作或生活环境中有鼠类活动的农民、建筑工人等人群感染发病风险较高。
五、早期识别,及时就诊
两周内有野外工作史或家中有老鼠的人群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面红、颈红、胸红,症状与以往感冒不一致,没有鼻塞、流涕、咳嗽等表现,热退后病情加重且伴有头晕、视物模糊、尿量偏少、颜色加深等,出现腋下出血点,测血压较平时偏低,腹痛伴有腹胀、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建议在排除新冠病*感染的前提下,及早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化验血、尿常规和出血热抗体,若有血小板降低、尿蛋白阳性,要高度警惕肾综合征出血热,即使出血热抗体阴性也不能放松警惕,必要时动态复查,以免漏诊。
六、防控措施
1.防鼠灭鼠: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在重点场所投放*饵,堵塞鼠洞,杀灭老鼠;防止野鼠进家,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2.疫苗接种:流行区16-60岁人群可接种疫苗。
3.个体防护: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如稻草、玉米秸秆、建筑工地杂物等),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不吃可能被鼠类污染过的食物。
//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