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第个国际护士节,正逢大上海保卫战最吃劲的时刻。此刻,医院护理人,与江苏、浙江、贵州、河南、山西、湖北、海南七省援沪医疗队的位援沪护理同仁一起,医院的各条医疗战线上,坚守生命救治及守护人民健康的最前线。
5月11日晚,利用忙碌的间隙,医院庆祝5.12国际护士节主题活动“致敬坚守,成就不凡”云端开幕。复旦大学*委书记焦扬,医院*委书记邹和建、院长毛颖,全体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江苏、浙江、贵州、河南、山西、湖北、海南七省援沪医疗队领队及奋医院,医院医院,各院区门急诊、病区等战线的护理同仁及他们的父母、子女等人在线“相聚”,共庆祝、同祝福。主题活动由医院副院长、医院临时*委书记马昕主持。
焦扬高度赞扬了面对上海空前严峻的疫情考验,广大护理人闻令而动、主动请缨投入战斗,以生命守护生命、用担当践行誓言的英勇与奉献,让上海这座城市在最艰难的时候暖意盈怀、无惧风浪,而复旦大学正是大家身后永远值得信赖的坚强后盾、温暖港湾。她希望广大护理人在上海疫情防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咬定青山、顽强拼搏,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邹和建感谢来自全国各地,在各条战线辛勤工作的护理同仁。“护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平凡而高尚。患者对我们护士说‘我是你工作中的过客,你却是我人生的转折’,这是护士的伟大之处。医院以你们为荣,向你们致敬!而我们对护士们最好的祝福就是用实际行动更多地关心和支持大家的工作和生活,理解和尊重护理职业的崇高价值。”
“真正的英雄主义,除了狭路相逢时的一声吼,还有持之以恒的不动摇,数十年如一日地不忘初心、履行使命。我想感恩各支兄弟省市医疗队的护士们、同仁们。我想感医院、临港方舱、老年中心等支援任务一线的护士们。我还要感谢一直默默守卫门急诊、发热门诊、病房,在华山为病人服务的护士们,用你们的担当和赤诚守护了繁华美丽的大上海,守护了我们挚爱的亲人和家乡。”毛颖的致谢让坚守一线的护士感受到力量。他们的抗疫故事,也是这场大上海保卫战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江苏省援沪方舱医疗队领队、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南京医院院长鲁翔,浙江省援沪方舱医疗队领队、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医院院长葛明华,贵州省援沪医疗一队副领队、铜仁妇幼保健院*总支书记、院长刘涛,河南省援沪医疗队领队、医院*委副书记徐红伟,山西省援护医疗队十四队队长、医院院办主任邓双艳,武汉援沪医疗队领队、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光谷院区副院长祝伟,山西援沪医疗队领队、山西医院副院长卢杉,海南援沪医疗医院副院长杨庆雄一一致辞,为护理姐妹送上祝福。
一部致敬短片,一段段天使讲述,一封封抗疫家书,从不同侧面“再现”了近两个月来,在医院各个战场,全国护理同仁同心抗疫,共同守沪的战疫担当,也牵出一个个动人的战“疫”瞬间。
“双向奔赴”比肩战斗
一起打赢了武汉保卫战,
也一定能够一起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护士长,那位小伙可能需要上ECMO。
接到监护室电话的那一刻,我心头一紧。患者我太熟悉了,才26岁,因为核酸异常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和肺部医院医院宝山院区。虽然先后接受了高流量氧疗、俯卧位通气、有创机械通气等治疗,但缺氧症状还是没有明显改善……我赶紧联系了湖北省援沪医疗队领队,医院光谷院区副院长祝伟,在和医疗队其他成员充分讨论后,一致决定为患者实施ECMO治疗,这也是医院开展的首例新冠患者ECMO治疗。
我们重症护理团队负责操作所需的大量耗材准备以及患者的护理工作。在医护共同的努力下,当鲜红血液沿着管道不断回流到患者体内,监护仪上氧饱和度逐步恢复,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的时候,所有人都激动了。”
分享中,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援沪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熊杰的一段讲述打动了所有人的心,同时也牵出了一段沪鄂两地“双向奔赴”的战疫大爱。
年初武汉疫情爆发,医院派出上海人数最多的援鄂医疗队员驰援,四支队伍中的一支,就日医院光谷院区ICU,为抢救武汉最重症患者“拼过命”,也开展了多例ECMO治疗并帮助患者成功撤机;年,疫情袭来上海,武汉组建医疗队之时,医院的战友立即报名,包括50名护理人员在内的武汉医疗队此刻正驻守宝山院区8楼呼吸重症监护室。“医院逆行驰援武汉、支援医院的这份情谊我们始终感恩在心。在上海,我们遇到了许多曾经的‘战友’,大家就像老朋友一样互相问候。无缝对接、并肩战斗的感觉特别好。”熊杰护士长说,“我们一起打赢过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一起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除了武汉医疗队,上海人民的好“近邻”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浙江省援沪医疗队也都有约千名护士正在上海医院支援,与医院管理、医护团队一起并肩作战。
“一位86岁的耄耋老人说他一生都相信*和国家,所以几次拒绝儿子要求让他转走的‘恳求’。当老人快要康复出舱时,老人的儿子从国外给我们打来电话,为他之前的不理解抱歉,为我们能这么好地照顾他老父亲的需求、医院变成了父亲想要的生活的模样而感谢我们,那个时候我知道,我们做的不仅仅是照顾一位老年患者这么简单。”
江苏省援沪医疗队、医院援沪医疗队领队张文杰主任护士的分享让每个人感受到了方舱里的家国情怀。
因疫情不能相聚,为感谢全体护理人,医院护理部为每一位护士定制了题为“凝聚护士力量,守护人类健康”的电子贺卡,将医院对护士的重视、关怀送到每一位护士手中。护理部主持工作曹艳佩副主任代表护理部向辛勤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广大护士兄弟姐妹们,表示敬意。
医院各条医疗战线、各院区都根据特色,设计制作了带有“巧思”的“伴手礼”赠送战友。
在医院,每一位护理人都收到了一张特殊的手绘明信片,上面印有全体医疗队领队、护理负责人及临港前线指挥负责人的签名,“隐藏”了医院“地理坐标”“同望平疫,扬帆奋进”的寄语与和邮编,更有临港“地标景观”大风车。绘画者、医院单莘依护士说,“因为大风车是临港的标志,这里的病人把临港方舱称为‘风车湾’。对我们,这里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在医院,因为常常能看到画着“山西陈醋”“海南椰子”和“上海小笼包”等的防护服一起出现在病区,ICU护士孙悦悦花了8个小时手绘了一幅“ICU战队”。来自天南海北的“90后”“00后”姑娘们,用最纯真的笔触留下了最美好的真诚情谊与时光记忆。
守百姓安康护城市平安
一线护士的24小时“生命保卫战”
“那是浦西封控的一天,陈老先生的老伴因为消化道出血进了抢救室,我见到他的时候,他一直在抢救室的门口来回踱步,不知所措。我抹掉了面屏上的血对他说:老先生,她的情况不太好,但里面有我们照顾她,你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我们的消息。
这或许是我们间的一个约定,或是他交给自己的使命,后来我在抢救室的每一个班,都看到陈老先生都守在抢救室的门口,累了就在靠椅上趴一会,抢救室的大门就承载着他所有的期待。直到有一日我从抢救室下班,在走廊上看到他,他很高兴地对我说:‘小杨,我的妻子现在可以讲话了,医生说过段时间就可以回家了!’他那布满皱纹的脸慢慢舒张开来,眼里充满着惊喜与期待。
或许就是这份期待与惊喜,鼓励我坚守在急诊。作为急诊护理团队的一份子,我感到很自豪,又深刻地体会到肩膀上的重任。”
医院急诊室杨涛护士的讲述,让大家了解了一群在抗疫一线战场——急诊室坚守了一个多月未归家的护理人的默默付出。在不分日夜的繁忙辛苦中,他们坚守急诊人的诺言,捍卫百姓的健康。
“虽然不是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但血透却不能因为严峻的疫情而停止工作哪怕一天。而血透患者抵抗力弱,流动性大,属于新冠的高危易感人群。为了确保血透患者的安全,这段时间,血液净化室长期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陆楚涵讲述了疫情下血透护士“疫”无反顾筑为患者建起“生命防线”的坚守。
急诊、发热门诊、血透、核酸检测、病房,手术室,甚至是封控下的小区,都是24小时在运转。疫情让城市的脚步放缓,但护理人始终在默默奉献。
今天上午,在虹桥院区,护士们在每日例行核酸检测时,意外收获院区精心准备的节日礼物。在浦东院区,护士代表们进行云交流、云唱歌和朗诵会,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