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1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王波通讯员张基隆郑瑜
患者为了感谢医护医院给医生送锦旗,很常见。但去病房给躺在病床上的医生送锦旗的,却很少听到。就在上个周末,医院就发出这样一幕。
为什么患者要跑到病房给医生送锦旗?一起来听两位当事人讲述锦旗背后的故事。
去年12月26日早晨7点30分,在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值班室,王慧晓医生刚洗簌完毕准备去交接班时,突发呕血:"当时我感觉喉咙有点痒,咳嗽了一下,这一咳不要紧,咳出来的竟是血……”,顿感不妙,凭着多年做医生的经验:“估计我胃出血了……”他赶紧去急诊做了胃镜检查,果然不出他所料,他被同事诊断出急性消化道出血。
王慧晓今年48岁,是科室的业务骨干,平时身体健康。事发当天,他抢救了一名新来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重患者陈老伯。
陈老伯今年78岁,7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被家人送至医院急诊科抢救.经头颅CT检查后发现陈老伯的脑动脉瘤已破裂出血,急诊科医生立马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王慧晓医生接到电话后立马赶到急诊,评估完陈老伯的病情后立马决定摘除这颗“定时炸弹”,否则陈老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当王慧晓告知陈老伯两个儿子其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时,陈老伯的两个儿子听了慌得六神无主:“平常老爷子可是我们家的主心骨,家里大小事都是他老人家做主,他老人家要是这次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全家该怎么办?”陈老伯的两个儿子迟迟不敢做决定,从入院一直犹豫不决到第二天晚上6点,直到陈老伯儿子的小学老师张老师的出现,在她的再三劝说下,两个儿子才下定决心同意进行手术治疗。在这期间,王慧晓带领六名医护人,一直在等待着家属做决定,随时准备战斗。
晚上6点10分,家属一签完手术知情同意书,刚做完3台手术的王慧晓医生二话没说立马为陈老伯做手术。晚上11点手术一结束王慧晓就把陈老伯送进了ICU)持续24小时监护。
为了能够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当晚王慧晓索性就呆在了ICU病床前进行全程陪护。
王慧晓说:“陈老伯的病情突发比较急,手术做完,围手术期的治疗很重要,我们都是想尽办法,让患者能够安全地度过生命危险期。尤其像这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若再次出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在当天当班的十几个小时中,王慧晓几乎没停过,尽管之后因为劳累过度,他从抢救病人,变成了被同事救治,但一办完住院手续,王慧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病区,看望患者。
王慧晓说:如果不去看一眼陈老伯,他住院也住不踏实,生怕陈老伯的病情再次出现变化,他就白忙活一个晚上了。再加上要和同事做好交接班工作,否则接班医生不了解陈老伯的病情。
事后同事透露估计王医生当晚着了凉,再加上之前已连续做完3台手术太劳累,第二天早上身体扛不住病倒了。所幸的是经过四天的住院治疗后,目前,王慧晓已经回到工作岗位。
医院神经外科,一年要抢救和治疗数千名危重病人,尤其是遇到这种脑出血患者,病情危急,有时候医院做急诊手术,急诊手术对于这些医生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不过这种抢救对于医生的身体和精力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王慧晓回忆,有一次半夜三点,在睡梦中被电话惊醒,医院为患者做手术,遇到难度大的手术,病人很可能一直抢救十几个小时,连续作战抢救都有可能。特别是像做这种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的时候,精神压力比较大,稍不留神,动脉瘤破裂再次出血,患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永康表示,脑外科患者病情突发急、凶猛,有时候一上手术台就真的没有退路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医生付出是无怨无悔的。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我们为医生的暖心行为和敬业精神点赞。同时也希望医生以患者为中心和患者对医务工作者多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