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师小传:周永坤,男,医院胃肠与疝外科(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擅长胃肠道肿瘤、腹壁与疝疾病、腹部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山东省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擅长胃部肿瘤、溃疡,结直肠肿瘤、胆系结石、息肉的手术治疗,精通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对急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胆石症与胆系感染,重症胆管炎,重症胰腺炎等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很深的造诣。
中西医结合外科中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腹部外科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次提出将清解攻下法应用于急腹症的辨证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丰富了急腹症论治理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瘫、肠粘连等腹部手术并发症,以及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急性丹*和蜂窝组织炎等体表感染性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另外,紧跟医学发展的潮流,善于应用新技术,开展了无张力疝修补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精于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诊治肝胆胰疾病。
长期担任中医外科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工作,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4人、博士研究生6人。主编《肠梗阻诊断治疗》、《胆石症诊断治疗》。副主编及参编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综合基本技能》、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外科学》。牵头制定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外科临床指南·肠结》、《中医治未病标准·无症状胆囊结石》。
行医36载从尖子生的“心有旁骛”开始
罗贝托·波拉尼奥在《遥远的星辰》里写到:“我点了根烟,开始想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时间,地球变暖,越来越遥远的星辰。”就像谁能保证现在的乡村孩子里没有未来的爱因斯坦一样,周永坤关于16岁的记忆里,有酷暑难耐的盛夏、飘着厚厚油脂的营养餐、没能超常发挥的高考,还有一个热血澎湃保家卫国的“参*梦”。
即便是胶东半岛的盛夏时节,也有几日酷暑难耐,在这样的日子里参加高考,对周永坤而言,说不上是“劫”还是“缘”。
仲夏日阳旺盛,到了晌午只剩东墙根下还有窄窄一溜影子。学校的砖瓦房里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为了让备考的学生们吃点好的,学校安排专门做了一大桶“营养餐”,往日油星点点的饭菜上飘着一层厚厚的油脂,“打败”了本来就受不了暑热的周永坤,“考试的时候正好中暑了,头晕想吐,吃了油腻更难受,在考场上实在忍不住就跑出去吐了。”在他看来,当年的高考成绩比正常发挥的水平要低30多分,今天看来这也许是和医学结缘的一次契机,“可我就想当兵!”
“那时侯我是满腔热血想去报效祖国,特别特别想当兵,想想都来劲!别的条件都够了,就年龄不行。”对于没当成兵这件事,刚满16周岁的周永坤着实难受了一阵子,可难受归难受,高考填报志愿还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
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作为“十亩地里一棵苗”的男孩子,父母姐妹平日里对他颇多照顾。年,当性格内向、成绩卓越的周永坤被老师建议报考医学院时,他除了对参*“落选”耿耿于怀之外,对学医并没有什么具体认知,只记得老师说,你家里的男孩就你一个,别去当兵了,既然要奋发图强,去更好地学习医学知识一样可以报效祖国。
都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70年代中学课本和课外书里的医生形象在周永坤眼里渐渐高大形象起来。“我要去学医了,以后我也会成为书里的医生那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爱说话的他一脚踏进中医的大门,生涩的古文、朴素的方剂、五花八门的草药……无一不让周永坤更加怀念自己的“参*梦”:相比之下,他愿意让前方的炮火来得更猛烈些——学医,太难。学中医,难上加难。
当读的医书摞起来第一次约等于自己身高的两倍时,周永坤明白,上了中医这条“贼”船,那就是一辈子的事了。
让周永坤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随着课程的推进,一个在学习中始终困扰他的问题就此变得更加明晰尖锐。“五年的中医学院求学经历始终在灌输给我,什么是理论,那这些正确的理论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呢?这些理论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究竟会发挥多大的作用?”
只要触到了周永坤感兴趣的“点”,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意愿。本科阶段学习医学基础,到临床上开始分科。作为主课90分以上、每门课程过80分以上的尖子生,留校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聊起想当年,周永坤嘴边挂着的词从头到尾都是“幸运”,“我去参加试讲,负责评审的普外主任觉得我不论试讲、说话还是板书都还不错,觉得我是个干外科的材料。”周永坤笑着说,“当时一位骨科的主任也想留下我。骨科医生自嘲是‘泥瓦匠’,像锯木头一暗影咯吱咯吱锯开骨头长短,再上螺丝。我觉得相比之下外科显得更精细一些。”
一个年上大学的人,总喜欢跟学生们强调自己是“80后”。“周老师不是没有情绪,但我没见过他有负面情绪。成天跟我们混在一起,愿意看我们‘没大没小’跟他开玩笑,他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那股‘年轻人’的劲头特别能感染人。”提起周永坤,学生们不遗余力地“赞美”他,他却故作深沉地说:“还是先说一下为什么今早查房大家没有一个人去摸摸X床患者的肚子吧!”
望闻问切于细微处践行医之纲领
查房依例进行。每天早上,医生摊开病例本,病人们格外“严阵以待”。一间间病房梳理过来,周永坤在一张病床前停下了脚步。手部消*,周永坤两手掌心对搓,近十秒后才轻轻掀开被子,对病人腹部仔细地进行触诊。
以触摸按压分辨病变部位的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通过病人对按压的反应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这些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在周永坤看来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步检查手段。“咱们讲课提到的质地坚硬、比较牢固、不大活动要高度警惕,这些内容光背下来没用,必须要通过反复验证。”周永坤神色颇为严肃,“术业有专攻,咱们普外医生的手不光要拿手术刀,还要精通触诊,要努力做到从‘初级’到‘骨灰级’。”向患者交代完服药用量后,周永坤借口将患者家属叫到了病房门外,将触诊的诊断结果进行了告知:摸过之后下的结论是考虑肿瘤转移了,要尽快安排更详细的检查。
同样是检查,该查的一定要查,如果是可查可不查的话,可以观察。每一位向医生求助的病人都很焦虑,经过医生的耐心解释后,病人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和治疗预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恐慌情绪,尽可能配合医生进行有效治疗。
医院开展帮扶活动,遇到一位30岁出头的乳腺病患者,周永坤凭经验觉得手下的触感并不太好。“我跟病人说你去做检查吧。病人刚出诊室我就喊家属回来还有张单子没开好。把家属单独留下来说,触感不好,不像是好的,先有个思想准备,赶紧去检查。其实那个病人的肿瘤非常小,但是局部摸起来手感就是不对。”
总有人问,外科大夫给病人诊疗为什么动不动就搓手呢?把手搓热,触碰时病人不难受不抵触,会配合医生获取更多准确信息。“这是个双向的‘照顾’,医生的同情同理心让病人感受到尊重和爱护,医生的爱伤理念就能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周永坤说。
“大夫,我腰那天硌了一下,得有十来天了,这两天疼得厉害。说话咳嗽都疼。”一位患者捂着腰进了诊室,扶着桌子慢慢坐下。周永坤仔细检查了一下,开了两个疗程的药。“先回去观察,做CT要多,你这不能报销的话先不做也行。别去挤压按摩,不要冷敷热敷,打开这瓶小药水轻轻涂上,稍微揉一下把药水吸收了就行。要是疼的厉害了,再过来。”
“大夫,我这个胆囊结石经常觉得胀,很不舒服,手术好还是吃药好?”另一位患者在家属的搀扶下进入诊室,把检查结果一并递了过来。“你这个用药排不出来,多发炎症的话会反复刺激,已经不起好作用了,咱们就要考虑利弊。”周永坤语气和缓,“我的建议是做个微创。回去考虑考虑吧,胆囊已经不好了,建议全部拿掉。”
一下午,就诊的病人进进出出。一位病人因肚医院,CT、加强CT、核磁、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做下来,所有诊断报告都显示没问题。找到周永坤时,患者已经对检查和治疗不抱太大希望。“你躺下我摸摸肚子看一下。”周永坤按照惯例说。“哎呀大夫,医院门诊住院任谁都没说过要摸摸我的肚子。”患者仿佛见到救星,没等吩咐就立马躺好,衣服刚掀起,周永坤就松了口气,“你这就是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疼。”患者把带来的各种CT片子铺了一桌子,听到周永坤的诊断结果仿佛不可置信:中医真有这么神?
神的不是中医,而是医生的医术和医德。
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周永坤,永远忘不了上大学的那一天,为革命奋斗了一辈子的姥爷追着他的脚步一路嘱咐:别忘了孩子,咱是从农村出来的,给病人看病,一定不能让人家多花钱。
极其朴素的道理,融入了周永坤36年的行医生涯。学生们总会发现,周老师给病人开的药都不贵,不是必要的就不用必须检查,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医生深厚的技术功底上,不能光为了给病人省钱,省略必要的检查步骤。
“老古董”看新潮流由“术”到“道”的突破
那些来自普外科的画面,是生命张力的一部分,是医患关系的一个螺丝,在手术刀、缝合线及中药汤剂里传递出一种越来越强烈的信息:坚韧、梦想和悲悯,是每个普通人的智慧与勇气锻造而成的希望。
周永坤说自己不仅是个普通人,还是个“老古董”。
在当今这个年代,60后“老”的有些牵强,作为中医医生更是正当年。在周永坤看来,自己不太能迎合当下某些利益掩盖下的“潮流”,一名在刀尖上跳舞的外科医生及其所坚守的职业操守,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将深刻、医院悲欢离合的故事里,被尊重、被记忆,也被传播。
“这句话现在听起来是空话,可我还是要说,做医生先做人。”周永坤重重地强调:医生首先要是一个好人。
不是没遇到刚坐下就转头就走的病人,不是没遇到刚有起色就张罗着送锦旗的病人,不是没遇到过用尽全力却无法挽回的病人,这世上如果有一百个病人,医生治好了其中的九十九个,就难免会被那没治好的一个病人质疑和诋毁。从刚工作时的53.5元工资拿起,在周永坤看来,医生不是个挣大钱的职业,可总有医生能借职责之便赚到大钱。“我一直有个原则,不是我的病号我不看,让他们去找相应科室的医生去看。先不说是不是术业有专攻,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小‘任性’吧。”周永坤哈哈一笑。
很多生活的强者从来都不会是大杀四方的开挂模式,伤过痛过恐惧过甚至退缩过,但最终坚持下去了,这个普通人“进化”成强者的过程就是人生的答案。
刚工作不久时,一名在校大学生医院,经检查,该学生在小时候因肠套叠做过手术,彼时不算太高的医疗水平导致了术后肠粘连,医院时病人已经因肠粘连造成肠梗阻,出现腹膜炎和肠坏死。在与病人家属沟通后,抓紧上手术台,手术做的很顺利,但病人一直处在休克状态,回天无力。
“我当时就在想,肠粘连怎么才能减缓、减少对病人的损害,这对病人很有意义。我们科就将肠粘连作为优势病种,当时我们制定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行业标准的指南,我们是执笔。胃肠外科中,我当时提出把肠粘连和由粘连造成的并发症作为我们的优势病种去研究。”周永坤说。
只要病人做过腹部手术、经历过外伤哪怕仅有过炎症,腹腔内都容易发生黏连,幸运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那么严重,但是对于部分患者会造成致命的结果。特别现在胃肠道肿瘤很常见,手术做得很好但是术后就容易造成肠粘连、反复疼痛、造成梗阻,这个问题属于一个非常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疾病过程中自我修复却修复太过的一个过程。
两年前,科室正式命名为胃肠与疝外科(普外科),继续研究以“不通”“热盛”“血瘀”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肠腑气机问题,有效治疗以湿热瘀滞型为主的肠痈,采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多种治疗方法在非手术治疗急腹症方面明显提高非手术治愈率,运用清肠合剂灌肠配合针灸治疗急性肠梗阻……
有人说外科医生是工匠,要有工匠精神。在周永坤看来,从“术”的层面上要继续上升为“道”,在大家越来越不把外科手术当做主要手段的时候,如果能采取其他措施改善病情,就比外科手术要好得多。
下班时间已过,仍有患者拿着各种检查结果陆续进入诊室。“周大夫,有没有人说您看着有点像演员王劲松呀?”“要不我摘下口罩给你细看看?”诊室里没有凝重的氛围。不可否认的是,周永坤的内心非常强大,年龄和阅历带给他更沉稳的性格、更精进的技术和更普世的视角,也加深了他和中医的缘分,这是独属于周永坤和胃肠与疝外科(普外科)的“侠骨柔情”。
医学、中医、医生、病患,真实的普通人成为故事的主角,同在一个生机勃勃绿色循环的生态里,像被季风吹过,风雨彩虹,无不自然。(文:陈鸣飞图片由医院授权发布)